上班路上本来是听广播,但最近npr老是在募捐,只好摸出一张CD放进去。是一张杂盘,电脑里面的旧中文歌儿。放到陈淑桦和周华健的时候,90年代的夏天一下子渗出来了。真是,那些歌儿的配器都一听就是90年代初的感觉。作为一个艺人,这么强的时代烙印是不是不是一件好事儿呢?是不是会影响到作品的流传,和从艺人到“艺术家”的成功转变呢?但转过来想,或许并不是时代烙了印在他们身上,而是他们是那个烙印的一部分?这样一想,也牛大了。我爱听的很多东西,听了十几年也没觉得它过时,但自然也无法代表一个时代。有些东西,现在可能再没几个人听了,却几乎是某个季节的标志-- 譬如你弄一个海淀早市的镜头,搁一手提收录机放“小芳”,那93年的气氛就到了。这标志性简直跟“我们是害虫”和“燕舞燕舞,一曲歌来一片情(参见win blog)”能瞬间帮你穿越到80年代似的。
90年代的北京夏天。
和QQ骑车在马路上,后面赶来一个高手,车边上绑着两米来长一米来高的大玻璃板。我俩赶紧往两边散开,放他过去。玻璃板过后,QQ跟我再度靠拢,说,刚才我扭头照了照镜子。我说,哈,我也是。
Thursday, August 27, 2009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哈,想起那个被误以为耍流氓的笑话了。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