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美国学生运动.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美国学生运动. Show all posts

Monday, February 13, 2017

正名运动的更新

这个周末,耶鲁再次更新,终于决定,把Calhoun学院改名了。 校报新闻

去年三月,哈佛法学院也宣布不再用Royall家族的徽章在自己的官方标志上。旧标志如左图。

下一个会不会是 Charles Warren 中心?它的director已经为这个名字感到不安了,毕竟,虽然Warren是个著名的历史学家,他是反移民的。

我感觉耶鲁扭头看着Princeton:在这场有关正名的学生运动中,Yale关于Calhoun college,和Princeton关于 Wilson,就是我所知维二的两个没有答应学生要求的例子。现在,就剩你了,哥们。

Saturday, December 10, 2016

学生运动 —— 贵圈很小

因为哥伦比亚的学生给校长爸爸写信撒娇,我才注意到校长名叫Bollinger。

咦,这个名字很眼熟么。

12年前发生的,不光是赤焰军一案,还有两个大案: Grutter v. Bollinger 和 Gratz v. Bollinger
对,就是这个Bollinger,时任MIchigan大学校长,因为该校在录取中用平权,被告到了最高法院。
两个案子他赢了一个输了一个,简介就抄以前的blog吧:

Grutter v. Bollinger
这是2003年美国最高法院支持在大学录取中采取平权的一个标志性案例。涉案的大学是密歇根大学法学院。最高法院的判决认为,录取中可以对少数群体给予优先,但必须针对每个申请人的个案具体对待,考虑综合因素,而不是预设名额。法庭的多数意见由桑德拉·戴·奧康納 法官起草。判决表示,美国宪法不禁止法学院出于为教育得益于一个多样化的学生群体的专门目的,而在录取中参考种族因素。法庭认为法学院意图保证足够数量的少 数族裔学生的确是一个专门目的。法庭预期25年之后,大学录取中平权应该不再必要。 此案被认为是对1978年的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v. Bakke一案意见的支持。

Gratz v. Bollinger 这是2003年美国最高法院关于大学录取的另一个案例。相比其他几个相关案例,此案争议略少,以6比3判决密歇根大学在本科生录取中对"代表不足的少数族裔"直接加分是违反宪法的,因为直接加分则不可能对申请人对多样化的贡献有个体考量。

Friday, May 06, 2016

正名运动的持续

四月底,关于发生在耶鲁的正名运动,耶鲁校长终于给出了官方答复

 College的统领,从"师父(master)" 改成"头儿(head of college)".  尽管“师父”这个称呼的起源远远早于黑人被绑架到美国为奴,校长表示,改是利大于弊的。

但是,Calhoun college 的名字,会保留下来。耶鲁有12个“学院”,Calhoun是其中一个。Calhoun是前校友,最高任职美国副总统。他积极支持奴隶制度,所以学生对于college用他的名字甚为不满。但事实上, 耶鲁本人 就是一个奴隶贩子 -- 干脆大学也改名得了。

另外,学校还新修了两个college,分别命名为 Anna Pauline Murray 和 Benjamin Franklin. 天哪,连富兰克林都有人不满意。你们美国统共也没出过几个比他更牛且更好的人了好吗?

Monday, February 01, 2016

牛津的学生运动

和哈佛的“必须打倒Royall” (Royall Must Fall) 遥想呼应(或者说开了风气之先)的,有南非学生的运动,"必须打倒罗德 "(Rhodes Must Fall)。

比起哈佛法学院的金主Royall,这位Rhodes先生的名气可大多了。即使不认识他,大概也听说过Rhodes Scholar。 拿过罗德奖学金而得以去牛津深造的名人,包括各国政要(比如希拉里的老公克林顿),科学精英,商界领袖,军事将领,还有若干一流大学的校长。

罗德本人也是个传奇人物,具体的就先看wiki吧 (英文版中文版)。倒罗运动始于去年三月,在南非开普敦大学,最后成功地把罗德的塑像给扳倒了。之后以罗德命名的“罗德大学”,也在学生运动的压力下准备改名。

那些都还是在南非的学生运动,没有取得太多的国际共鸣。等到牛津也行动起来,情况就不同了。今年初,BBC报道 (1月18日)牛津的Oriel学院已经取掉了一块纪念罗德的牌子。维基上引用BBC报道说这个牌子被

代之以声明:我们确实拿了罗德的钱,但这不表示我们跟他一个鼻孔出气。("In acknowledging the historical fact of Rhodes' bequest, the college does not in any way condone or glorify his views or actions.")。但是,我暂时还没找到这个声明的照片 -- 也许它根本还没有被去掉,因为1月29号的新闻还有说校方改口了的 。另外, 作为出处的BBC报道其实说的是两回事,声明是放在雕像下的窗户处的,这个雕像可能指的是大的全身像,不是这个半身浮雕牌子。

 刚才提到的全身像,是一个更高大醒目的罗德雕像,在某大楼的大门上方。

这个,牛津校长已经表示不会打倒(卫报报道),在校方展开的咨询中,保留雕像的意见得到了压倒多数的支持。校方确认,罗德雕像的倒掉可能导致上亿的捐款撤出。但是,钱不是问题的关键(我们懂的,钱不是问题,问题是没钱嘛)。跟我们的官话一样的,最牛的原因就是“各种原因”啦(
for a variety of reasons)。

 有意思的是,在牛津推动倒罗运动的学生领袖,Ntokozo Qwabe,正是一个拿到罗德奖学金的学生。这个背景被捅出来以后,很多人指责他虚伪,有种你别拿人家的钱啊。近两百个Rhodes Scholars奋起反击,声明支持 Qwabe :“钱不能堵我们的嘴”。很多人认为,拿到罗德奖学金本来就是英国还债,是从非洲人民那里掠夺来的。(类比一下,庚子赔款,也是羊毛出在羊身上,拿着庚子赔款留洋的人,也不必就对洋人感泣涕零。但从另一个角度说,中国人通常对美国把庚子赔款用来办学是非常赞许的,也领情。当时办这事儿的是老罗斯福(西奥多·罗斯福)< 于是清华把西区体育馆冠名“罗斯福纪念体育馆”-- 就像一个平行空间似的的,体育馆的墙上也有罗斯福的雕像。天朝立国以后, 这个“帝国主义侵略的象征”就被搞掉了 (所以牛津的同学们你们晚了半个多世纪啊!谁说咱们没有输出价值观来着)。

雕像是一码事,至于罗德奖学金本身,英国公知大V Bidisha也有发言,“奖学金也很容易改名啊!我就不明白怎么还没改?!”嗯,这个么,大概要看当时的遗嘱和英国的合同法了?Bidisha大姐?

补充: 看新闻的时候遇到每日电讯的读者投票,二选一:A应该去掉雕像,因为Rhodes是种族主义者;B不应该去掉,因为历史人物都有污点。超过10万人投票,有92%是反对去掉雕像的。果然是保守主义的媒体,读者自然分流?不过,我是从google新闻连过去的。事实上我都记不住哪个报纸是保守派的,现wiki才确认。

卫报 提到一个牛津的学生报纸做的民调,受调查的学生中,37%支持倒罗,54%支持保留雕像。即使是在“黑人及少数族裔”中也只有不到一半的人希望倒罗。最有意思的是,Oriel学院自己的学生中只有15%支持倒罗,倒是其他学院里支持率高些。想想也是,我也希望别人更高尚。只要不影响自己,别人有啥运动我也容易表示支持。

Friday, December 25, 2015

学生运动中的花絮

起点站Mizzou  

在他们的校长尚未辞职的时候,我并没有开始关注Mizzou。但是媒体是有微弱(当然说微弱,是相对头条,比如巴黎的恐怖袭击)关注的 -- 抗议学生在校园里扎营,ESPN派出的摄影记者是该校新闻学院的一个亚裔学生Tim Tai。(毕竟,ESPN是个体育媒体,如果不是Mizzou的橄榄球队罢赛支持抗议,他们也许连一个学生记者都不会派出呢)。

抗议者拦住了Tai,叫他离开,要求他尊重他们的空间。可这是公共空间啊。Tai回答说,宪法保护你们在这里的权利,同样也保护我的。抗议的学生组成一堵移动人墙把Tai逼退了,而Tai 一直有理有节地重申他受宪法保护的权利 -- 冲突的过程被另一个学生记者Mark Schierbecker 录了下来。在录像的结尾,一个白人女子出现在镜头里:她意识到了另一个记者的存在,马上呼唤支援:把这个人赶出去!我需要几个有力气的!

此人之后被认出是Mizzou的一个助理教授Click,在新闻学院也有挂名。新闻学院一面为自己的学生捍卫新闻自由而自豪,一面也赶紧撇清:这人在我们这只是挂名哈!她正经任职是在communication系哦!(Click教授之后很快辞去了新闻学院的挂名职位)

这段视频上网后也被疯传,马上就有几百万点击。新闻从业人员纷纷表达了对Tai的支持。

12. 3日: The Radio Television Digital News Foundation(一个有近70年历史但并不是很大的组织)新设立了一个奖项,“宪法第一修正案卫士奖”,Tai成为第一个获奖人。摄影记者通常是在幕后的,希望他这次获奖也不要忘了站在他身后摄像的幕后人Schierbecker.


布朗

12.3号,布朗的学生把校长堵在了办公室,要向她递交十几页demand。校长说之前有学生已经预约,之后又已有活动安排 (“什么活动?” 学生问。“不关你事”,校长说。),只能另外约时间再会面,但是派出了Provost跟学生面谈。

Provost出来打圆场:“我能提个建议不?”
“不能。” 学生果断拒绝。“你们白直男(白人异性恋男性)总是把持话题”。
“呃,可是,我是同性恋。” Provost说。
“那也没用。你们白人没变性的男(white cisgender male)就是阶层顶端”。

才知道我这种人叫cisgender。但其实我觉得我gender fluid!

常青藤学生运动 (0) —— 不在藤上的起点站Mizzou

当然,这个不是运动的起源,因为大学生搞抗议历史太悠久又没有断过。这个,只是今年学生运动搞到我开始跟踪的起点。

第一个小高潮 ——— 密苏里大学校长辞职了。

此前学生已经抗议了俩月。密苏里本来就是大环境里运动的中心 -- 推动BLM运动的背景之一就是在密苏里被警察打死的黑人。在学校里,黑人学生反映种族歧视的现象,比如被人叫“黑鬼”。校方表示,会要求所有新生上一个网上的diversity课程,所有教职工也会接受强制教育。这应对不能让学生满意。之后,学生成立一个新团体,Concerned Student 1950,在大学的homecoming parade活动时抗议,拦住了校长的车。不过,在youtube的视频上我没看到校长的脸,也没看到学生试图跟校长交谈或者递交什么。

十天之后(10.20),要求提出来了。其中最具体,最容易实现的是两条:第一条,校长要手写一份道歉信,并且召开一个记者会公开宣读。在会上,他必须承认自己作为白男所拥有的特权,承认系统化的压迫存在。第二条,他必须辞职或者被解雇。新校长要由学生,职工,和具多样性的教师代表选择。

11月2日,团体的发起人之一Butler开始绝食--除非校长滚蛋。
11.7 最重一击出现了:橄榄球队的几十个队员罢赛了。
11.8 橄榄球队教练表示支持队员。11.14他们本该和Brigham Young University 有一场比赛。光是弃赛这一场,学校就会损失一百万美元(参考:校长的年薪约45万,赔不起)。

11.9 校长辞职了。而且,正如学生要求的那样--- 他是拿着手写的几页纸去念的辞职信。我刚开始看到这个新闻的时候,还听见两个评论员特别说,手写的耶!看来他们也没有读过学生的十条要求么。(为什么道歉信用手写要这个细节这么重要呢?有手稿也不能说明就真是你自己起草的嘛。)
同一天,校监也辞职了。

Mizzou学生运动的胜利,应该是给了其他学校的学运领导很大的鼓舞。

不过,Mizzou的情形,跟众IVY相当的不同。密苏里本来就不是最liberal的州,而前校长Wolfe,也实在不是一个典型的校长人选,至少很难想象IVY会聘用这样的一个人。Wolfe不是一个学者,在执掌密苏里大学系统之前,甚至从未在大学任过职。学生运动中他对事态理解完全失误,应对也确实离谱。他的被迫辞职,我猜其他的校长不见得会有很多兔死狐悲之感。

也许是不相干的旁支:
1. 运动的领导人,绝食的学生Butler, 在保守派的媒体里有报道说是富家子弟,父亲是铁路公司的副总级别,年入近千万的。以至于有白人学生评论: 我一穷二白你们还要我 check my privilege, 到底谁才是特权宝宝啊?
2. 11.13, 橄榄球队教练Gary Pinkel宣布因为个人健康原因,将在本赛季结束时辞职。

常青藤学生运动 (5) -- 达特茅斯站

1.12 夜里,达特茅斯的Black Lives matter (BLM)活动者们也游行了。也许是因为达特茅斯的学生太爱学习了,在室外集会的观众不够多(完全臆测),抗议者进入了图书馆,在自习的学生中穿行,追着 逃跑的自习学生喊口号。据校刊Dartmouth Review(注:这是保守派的阵地)的报道,抗议者对自习学生骂了很多脏话,比如“臭白狗娘们”,“种族主义臭狗屎”。有学生落荒而逃,还被追着骂。手 机年代,啥都有录像,一段图书馆内的视频也被疯转 (不过,骂脏话的记录并没有出现在我见过的视频里)。主流校报对此也有报道,但没有提到脏话和咒骂。(据说vice provost为这些负面报道对抗议者们道歉了,但有趣的是好多新闻都说的是“据说allegedly他道歉了”,所以我也没搞清楚他到底有没有道歉。)

之后,校长连发了三个声明。第一个发自13日,只是提醒学生,大学该是个什么样-- 入学的时候大家都是同意了要携手共建社会主义,哦,不对,达特茅斯和谐社会的哦。三天以后的第二个声明,大约是经过了一些调查,指出12日的抗议始于之前BLM的艺术装置被破坏引发的和平集会。集会之后,一小撮学生进入了图书馆抗议。校长表示会调查,但指出,并没有发现有肢体冲突。有校友不满意了-- 没打起来就算没事么?还能不能安安静静地学习了? -- 确实,我不能想象如果一个白人学生敢骂黑同学“臭黑狗娘们”而不被严重处罚的。 11.23号,校长又发了第三个声明,表示会对违反校规的行为调查和制裁。

同一天,逾百教职工联署公开信 对学生运动表示支持,要求学校推进改善种族关系,加强对少数族裔学生和教授的招募。最重要的,就是要肯砸钱 -- 布朗已经宣布要花一亿来推进种族平等和公正(虽然布朗的学生说,一亿才多少?是学校整个筹款计划的3.3%而已 --太少太少!)

至于对学生的调查结果,我以为会不了了之。最多记过一下,到毕业的时候,谁会知道。 总不能开除 -- 那不是说明你对黑人学生的retention效果更差?

常青藤学生运动 (4) -- 哈佛站

不管琅琊榜怎么更新,哈佛永远是哈佛。所以,我本来是不想着急写这站的。

之前,哈佛学生曾经游行对其他学校的运动表示声援,但在和Tufts学生汇合之后,哈佛学生礼貌地维持了距离,表示Tufts学生提出的要求与本校无关,他们只是对别的学校的运动表达支持,自己并没有什么demand。-- 咦?哈佛的学生对现状就这么满意?

终于,这块石头在法学院掉下来了。上周哈佛法学院学生提出的demands太强大了,不得不引用一下。

最开始,我注意到的,也是一个关于正名的话题。哈佛法学院的印信标记,来源于Royall家族的徽标。这家捐赠了法学院的第一个冠名教授职位。捐赠人的爸爸,很不幸,曾经蓄奴而且还是一个非常残忍的奴隶主。

今年10月,学生掀起一场“必须打倒Royall”的运动,要求学校停止使用他们的家族徽章。 (我建议布朗大学的学生干脆要求学校改名。布朗家族里还有人是奴隶贩子呢,这比蓄奴严重多了。)

在“打倒Royall”的活动正热火朝天的时候,哈佛法学院发生了一起离奇的案件:有人在在学校的走廊里挂出的黑人教授的肖像上贴上了黑条。学生们为了支持教授们,纷纷贴上了暖心的留言,把负能量变成了正能量。

警察把此案当作hate crime来调查。不过,如果没有监控录像,或者大楼是刷卡才能出入而且有刷卡的记录,那几乎是不可能破案的。

11月底,哈佛法学院院长宣布成立一个特别委员会,讨论是不是要把他们的印信给改了。

12.4,上周五,法学院学生终于提交了相当完整的要求。第一条,仍是关于Royall家族的。但最令我倾倒的,是最后一条:他们要求成立一个法学院的多样性委员会 --- “严格按照以下的描述” (exactly as described below): 描述中,学生体贴地把委员会的组成(多少人,学生几个教授几个,教授要哪些职位的哪些人,职工代表如何选举)和章程(目标,任务,权限,具体工作计划,工作组的研究任务)全都详细安排好了。这可是递交的DEMAND,不是请愿;而Demand中要的是EXACTLY AS DESCRIBED, 不光要你做什么,连怎么做我都给你安排好了,多省心!All you need to do is to say yes!

果然法学院出来的是将来的大律师大法官,说话都这么掷地有声,气派。

常青藤学生运动(3) -- 布朗站

这个我要追溯更早一点。

两年以前,布朗邀请了当时的纽约警察头子Ray Kelly 来给一个讲座,Proactive Policing in America’s Biggest City。但是抗议的学生聚集,举牌,喊口号,在Kelly开始讲演以后仍不能停止,以至于当时主持讲座的副校长们也不能控制局面,最后只好取消了讲座。

抗议学生也许当时觉得是一场胜利 -- Kelly算是灰溜溜地走了。

如果世界上还能够留存一些地方,容许所有意见的表达 -- 常青藤大学一定认为自己本该是言论自由最后的堡垒。 而现在,自认占领了道德优势的学生,不光自己不要听对立意见,甚至也不要别人听见。布朗的校长却感到了奇耻大辱。一个特别委员会临时成立了 -- 就叫做“十月事件委员会”, 意在搞清楚这么丢人的事到底怎么发生的,以后学校到底还能不能维护一个言论自由的环境了?

这个事件虽然发生在两年以前,但跟今年秋天的运动实在是有千丝万缕的关系。Kelly被学生抗议的原因包括police brutality,而警察对少数族裔的滥用暴力,正是black lives matter运动的引发。而由此衍生出了的大学校园里关于种族关系的抗议,最后又绕回了言论自由。

十月事件发生后,布朗的校长给临时委员会两个任务。第一个,是搞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到底为什么走到了这一步。这个作业,委员会于2014年2月提交了一个详尽报告。学生在Kelly来之前就已经强烈要求取消,但是校方对形势估计不足,虽然一直保持了对话,但并没有同意取消讲演,还以为提醒了学生抗议示威的具体行为准则就好了 -- 抗议经常有,示威就示威呗,反正本来就是个争议话题。

第二个任务,是给校方提出建议,如何才能在坚守我们对自由交流思想的承诺之下,和平共建一个包容且公平的环境( To make recommendations on how Brown can "maintain a supportive and inclusive environment for all of our members while upholding our commitment to the free exchange of ideas." )这第二个个作业,委员会在2014年5月交了出来。耐人(也许只是我一个人)寻味的是,委员会在作业的开头,就把任务的描述腰斩成只有共建包容平等环境这一部分,而砍掉了“while upholding our commitment to the free exchange of ideas" 这个条件。报告里面,委员会强调,虽然言论自由要保护,我们更应该保证负责任的言论,对我们深刻反对的言论要有挑战和辩论。他们反省了学校对种族关系紧张的重视不够,给学校多样性机构的资源不够。最后提出的建议,简单说就是要继续增加教师,职工和学生的族裔多样性,给多样性机构更多经费和人员支持。

第二部分的报告提交时接近春季学期末。接下来就是暑假。校长直到秋季开学之后,才发表了自己对报告的回复。在回复中,她也分了上下---- 上部,就是委员会扔掉的,关于言论自由的保护。校长孤独地重申了自由交流思想的重要,以及它和族裔平等本来并不矛盾的关系。--从什么时候起,支持言论自由就变成了支持种族歧视言论?她没有这么问。她借了一个女生的话:为什么我似乎只能在言论自由和种族平等中二选一?接着,她引用了前任校长Simmons在几个月前,作为前校长在Smith学院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这里必须插播一下Smith的学生运动。2014年的毕业典礼,本来是邀请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头,Christine Lagarde。在学生强烈反对的声浪下,她选择退出。她说,虽然学术自由很重要,但毕业典礼本是喜事,搞得剑拔弩张的就没意思了。她这个决定,当时媒体上争议也很大。)

Simmons校长说,一个人的声音,会在遇到对立观点的时候,变得更强大。她刚刚到布朗的时候,挡住多方压力坚持要允许一个人来布朗做报告。这个人的观点,简直冒天下之大不韪 -- 他认为黑人曾经被奴隶化到头来对他们其实是有益的。对于自己就是黑人的Simmons来说,这不仅仅是观点不同。但是,她说,言论自由之于我个人自由的价值,远远超过听到这种论调所引起的不适的代价。(然而,在现实中,也许只有Simmons能够坚持给这样一个人开绿灯。如果现任校长做了同样的决定,大概已经面对学生抗议要求辞职了)

关于言论自由,现任校长也就只能说到这了。至于行动,她说,布朗会坚持保护言论自由,保护抗议示威的权利 -- 但是违反校规的示威仍会受到调查和制裁 (当然,不论是此次事件还是将来的事件,调查的过程和结论,都是隐私,公众是不会得知的)。

校长回复的下部,也表示了要继续推进多样性和族裔和谐的决心,承诺学校会有一系列具体措施跟进。

事情到这里,似乎是告一段落了。

另:Simmons校长在Smith学院毕业典礼上的讲话非常精彩,全文在此:
http://www.smith.edu/events/commencement_speech2014.php 

常青藤学生运动 (2) --- 普林斯顿站

11月18,普林斯顿的抗议学生占领了校长办公室。Black Justice League 组织了这次抗议,提出的要求有好些(比如,要求给所有学生增加一门必修课了解弱势群体(marginalized peoples)的问题),但最抓眼球的是要求学校跟威尔逊总统划清界限。Wilson在做美国总统之前,还当过普林斯顿的校长,本人也是普林斯顿的毕业 生,跟学校的渊源不可谓不深。1948年,普林斯顿把国际政治学院命名为威尔逊学院。

但是Wilson身上有个污点 -- 他是个racist。

Black Justice League 要求学校把他的名字从大楼和学院的大名里去掉。

必也正名乎。 其实在要求去掉Wilson名字的抗议刚开始的时候,普林斯顿正好宣布,把residential college的领导头衔从master 改成 head of college. 这一步他们比耶鲁可走得早 (大约耶鲁的学生为此更加不满,但耶鲁的主要对头应该是哈佛,所以哈佛宣布改名应该是更刺激他们的)。

Black Justice League 提出的几条要求中,其实最有意思的,不是关于WIlson的。他们要求学校在校园里为黑人学生提供一个特别空间(dedicated specifically to Black students),而且要明确标识(clearly marked). 这也太有讽刺意味了。 Dedicated是什么意思呢?其他族裔的不可以进入? 在反对种族隔离的若干年后,黑人学生要一个自己的特别的标志出来的空间。白人学生敢提出这种要求么?

厌倦了政治正确的学生,也发起了运动。一个新的学生组织 Princeton Open Campus Coalition成立了。也给校长写了。 校长应邀跟他们开了会 (在Wilson college,hmm)。当然,他们没有什么具体的demand,无非是要跟校长交换下意见。结果跟一般政治会面一样 --- 双方展开了亲切友好会谈。

常青藤学生运动 (1) 耶鲁站

(一开始写在豆瓣日记里了)
 2015年冬天,美国的学生运动风起云涌。中间好几个,是有关更名的。最先看见耶鲁大学的学生要求的 (因为普林斯顿急吼吼的先改了!我都没看见提要求),但是哈佛比他们先决定,以后residential house的头不再叫master了,因为这又可能让人联想到奴隶主。我们硕士点的头儿说,那我们以后硕士学位是不是也不能叫masters degree了?我说,早该改了!人达芬奇齐白石这样的,才是master of arts呢,你上个几门编程课就大师了?

耶鲁的学运,似乎起源于万圣节。节前他们有个组织,Intercultural Affairs Council (这该叫啥?交叉文化事务委员会?),给学生发了个, 要求大家化妆打扮的时候要小心,别伤害到别人的感情。一个学院(Silliman College)的Associate Master, Erika Christakis 回信  说,年青的学生过个万圣节,打扮成什么样是他们的言论自由,就算会冒犯别人,也没必要自上而下地这么下个通告。这个回信立刻激起轩然大波。不少学生认为她这是公然支持种族主义。接下来,她老公,作为该college的Master ,站出来为她辩护,于是也成了靶子,在校园里被学生拉入骂战 (不是网上是真人哦)。

接下来,一封由学生,校友,亲友团,和“教职工”联署的公开信发出来。 不过,这封公开信虽然有几百人签名,我刚看了一下,目前只有一个人是耶鲁的教授,另一个教授是哥伦比亚的,以学生家长身份签的。

学生要求学校解雇这对夫妻,学校没同意。
 
 11月底,终于有一小群教授受不了了,另外发了个公开信 支持 Christaki。这个我最后一次查(12月3号),是49个教授。  更新:我没去数,但是耶鲁校友杂志上一月底报道说有86个。

 12月初,Erika Christakis 表示不再在耶鲁授课(不是辞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