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September 22, 2010

虽然看这个blog的人我基本上都认识,不过最近的预设读者是瓜。你觉得你对你哥的看法还能变吗?我觉得变不了了。最多是说哥你越来越有人味儿了吧?可我潜意识里还会觉得,这段儿瓜肯定觉得特没劲,算了,不写了。

今天看见这个,一孩子站在哲学高度反省自己的恋爱,这孩子都被人围观取笑了。我估计要是生活中遇见谁这么说话的,咱们也得笑话他。不过在书面上我容忍度高一些,何况,大三的孩子么,在咱们这高度看来那不真是一个孩子嘛。我就觉得这孩子还挺可爱的。没准儿人家真是这么自省着追求姑娘的呢。比起一心只想上床的,的确是装B了点,但也不是什么坏东西。我想起一个高中同学,好像跟你提过,后来是念建筑的。这群人比典型理工男艺术,又比艺术男科学,谱儿也不是一般的大。5460敞亮的时候我除了看你们班就还看他们班,忘了怎么去的了。毕业好多年了这群人也还是那种建筑范儿。我觉得一个姿态人要是能长长久久地端下去,那就成真了,就不是装了。我记得这孩子当年说追过一个女生那悲壮劲儿,最后在女孩面前深鞠一躬转身扬长而去,每次我想到这个场景都跟国画似的 -- 似乎没背景。全世界就是这俩人,跟剪纸出来的似的,在空中待着。

这么说国画大概也不对,我通共也没看过几幅。我想说的就是某些花鸟作品,冷不丁给你一只鸟儿蹲在枝头,此外啥也没有,天外来客似的。背景没有别的树,没有山水也没有地平线。但或者这不是国画传统风格,只是八大山人风格。想起来这个是因为那天跟领导(真的领导,不是家属)去看一个日本木刻展。有一幅是水井,就是孤愣愣地,上不着天下不着地,井沿儿上搭着绳子。我说最喜欢这幅,领导说嗯这幅比较现代。不过这个水井是印的暗红色调,要是青苔色才更让我喜欢呢。当时我就想起八大山人来,上次好像还是在DC看的展览。不过我也不知道老外管八大山人叫啥,再说领导也不一定知道,就没提这茬儿。当时好多画里都配着诗,领导说了一个词儿我估摸着是“俳句”,不过俳句的英文我也不知道,就没接茬儿。说来俳句,或是有些唐绝句里拎出来两句,跟这个小幅版画还真挺配的。

我对冯唐“审美疲劳”了,每次见他blog上又有一个“大X”的题目,并不点开去看,而是点到赝品澈丹的blog去看他有没有又配合着写mock version. 以前冯一《大波》他就和一《大浪》,冯一个《大城》他就和一《大村》。今天难得看见冯写了一个不是大啥的标题,点开一看,他说
给叶三新书的几句话:"南中国九月的一天,九点至午夜,一人,一瓶闻香及初尝超好的红酒,读叶三的九万字,山鬼和树妖弥满房间。文字是一种虚假的材质,码字是一种无用的手艺。在这样一个必须有用的时代,为什么呢?或许因为只有此处可以丧心病狂、失魂落魄。"

看见“闻香和初尝超好的红酒”,想果然细节是装逼要旨。本来只是“秋夜带酒读新书,山鬼树妖满庐”罢了。地处南中国有关系吗?是九月有关系吗?不,你看,九月,九点,和九万字,这最大个位整数的重复使用,显得多神秘。红酒还不够详细,要闻香及初尝超好,表明作者是懂得品酒,或至少看过”sideways"这部电影的。难道您是暗示叶三这书封面设计不错,序言也写得不错,至于正文您没评价?至于必须有用,其实是自古以来一以贯之的,除非是贵族。贵族这个职业咱都想做,可惜没轮上。

2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