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October 14, 2014

美国有关转基因标识的立法

转基因对我来说是无所谓的,但是非要想标记出来的我也觉得没必要拦着人家。就好像衣服的标签上现在都有材料,其实对我来说,也就是棉啊丝啊或者合成纤维的区别,至于到底百分之几是聚酯纤维,百分之几又是醋酸纤维,对我也没有什么意义。

不过,标与不标涉及的利益多了。中国又总有很多人以美国的法律为标杆。如果美国真的开始大面积要求标识,国内那些神婆神棍们又该激动了。

联邦的提案
Rep. G.K. Butterfield, D-N.C.,  Rep. Mike Pompeo, a Kansas Republican: Safe and Accurate Food Labeling Act (安全准确食物标识法案)要求由FDA来集中审查,而废止各州各行其事。如果转基因产品不安全或者和非转基因的作物有什么实际上的区别,那么,要标记---- 这实际上是说,不需要标记了,因为目前还没有什么转基因食物是有害的或者跟传统食物有本质区别的。所以,农民们很支持,食品加工商们也很支持。


州立法案:
加州:2014年五月。Senate Bill 1381 要求标识。在州参议院就没通过。 ...
华盛顿州:2013年11月,Initiative 522 (I522)要求标识。选民投票没通过。
Vermont: 2014年5月签署了要求标识法案。2016年7月施行。
康州 HB 6527 通过了,但是施行时间在等待其他州也通过类似法律(至少有四个别的州,包括一个毗邻州,加上管辖人口超过两千万)

The Library of Congress
http://www.loc.gov/law/help/restrictions-on-gmos/usa.php http://www.usatoday.com/story/news/politics/2014/04/09/genetic-labeling-bill/7519937/

Tuesday, October 07, 2014

佛法僧

大土佬儿前辈分享了一些小土佬儿打的鸟儿-- 打鸟的意思是拍照!最近网上流行的一个贴子,据说是学中文的老外吐槽,说中国人太暴力,什么都喜欢打-- 打电话,打字,打水,打的,他没说还有打个照面呢。其实英文也差不多,这个打鸟就是从英文的shoot来的。

小土佬儿打的是翠鸟。着实好看!(更多原图请看 这里 )



翠鸟是佛法僧目的。所谓佛法僧,乃佛门三宝 -- 为什么这个鸟成了佛门三宝呢? 诂苟了一下,wiki上说这又是一个“美丽的错误”。 据说,
“夜間森林中“bu po so”(音似日語“佛法僧”)的鳥鳴聲,被認為是此鳥所發,故名。1935年發現此鳥鳴聲實為另一種鳥(角鴞的一種)所發
那么翠鸟到底叫起来什么声呢?
小土佬打的,看起来是Alcedo atthis, common kingfisher “普通翠鸟”。(这真是令人类汗颜:普通的翠鸟就已经这么美貌,出类拔萃的要成什么样。)

  佛/仏的发音 好长,对不上“bu” 啊,大概作“三宝”一起说另有发音?毕竟,日语的三宝发音跟中文南方方言差不多。 法 (ホウ) 的日语发音 僧 的日语发音

Tuesday, September 02, 2014

一个很有趣的老实验 (I)

发现一篇1938年的老文章,内容非常有趣。

1937年,Zenith广播电台 在周日晚上做了一系列通灵(心灵感应)实验。每次实验时,有一组“气功师”发功,来发射信号-- 信号很简单,每次都只在两种符号中选,比如黑或白,正或反。听众们记录自己接收到的信号,然后把答案寄回到电台。

比如第一个星期, 信号是黑白的。第一次发送的题目是白,第二次也是白。第三次 -- 实验设计得挺认真的--题目是黑,但是被选为负对照了,所以“气功师”们没有发功,而是在心里默默地数数。第四次题目是白,第五次题目是白,第六次题目是黑,第七次题目是黑,但是又被定为了负对照。

当然,即使气功师们发送成功,人群中具有接受能力的也只是少数天才,所以哪怕是相信心灵感应的人也并不期待太多人能答对。只要答对的人明显超过随机猜的,那就已经能支持心灵感应了。比如,如果100个人里有90个是胡猜,有50%的胜率;剩下有10个人是天才,有90%的胜率,那么100个人里期望是90x.5+10x.9=54个人猜对。

 
答案寄回来了。第一题有46433份答案。如果大家是随机猜黑白,各有一半几率,那么回答正确的人大约是一半儿。要想有比一半还多出500个正确答案,是万里挑一的几率。要想比一半多出650个正确答案,就是十亿里挑一的几率。这题的结果呢,足足比一半多出了1200多份正确答案!

好吧,没有争议,第一题的答案,听众选白选黑的绝对不是一样的几率了。这当然不证明有心灵感应。没准有些人就是喜欢白。(还可能是种族歧视呢!)

接着看第二题, 刚好题目又是白,听众接着倾向于白(他们可不知道第一题的答案啊,这个跟赌钱不一样,不是开了一局之后才赌第二局)。嗯,照样不说明问题,理由同上。
再看第三题, 题目是黑,但是气功师们没有发功。听众答得怎么样?如果听众就是喜欢白的,这回该错了吧?

邪了门儿了!听众又答对了!--当然,严格的说,超过随机50/50猜的观众答对了。换句话说,听众猜对的几率不止超过了一半,而且是统计非常显著地超过了一半。这好像不支持心灵感应哈,不发功也能猜到? 是不是让人想起关于针灸的那些临床实践,结果是有效,但是没受过训练的针灸师乱扎的也有效!难道冥冥之中有个大神在悄悄地发功?

接下来第四第五题又是白,听众还是猜对了。第六题黑,听众终于猜错了。第七题黑,但没有发功,听众偏向于黑,虽然这个倾向性弱,和随机50/50预报区别不很大。

总之,第一次实验结果,出题七个,其中气功师试图帮助听众作弊五次。听众如果以多数投票,那么猜对六次,错误一次。如果只考虑发功的5题,观众正确4次,错了一次 。如果说观众是因为偏向白色而撞对了,第三题和第七题又是偏向于黑的--这两题也是猜对了的。

前面是一个题一个题看,听众集体作战。单枪匹马地跟出题机器PK,也有不少人战到最后。如果大家都是瞎猜,第一题猜完,约莫一半儿的人成了炮灰。再猜一题,剩下的人又去了一半。七道题猜完,也就剩下不到千分之八,大约363个人。再多80个人,就是万里挑一的运气了。要多110个人,就是亿里挑一的运气了。实际上呢?整整多出了200个人。
这五百多拿了满分的人里面,到底是都凭运气,还是真有脑袋上长了天线的?

我把这个实验给姑爹讲了以后,他说:反正我是不相信心灵感应的!我说您这态度也太不科学了!“反正”,那是教徒才用的嘛。

我把这个实验给D同学讲了以后,作为资深犬儒,他问:寄答案前谜底就公布了吧? 答曰:你把大家当小白兔呢!就算别人对人类诚实的信心比你高,也不至于这么傻。所有数据收到以及整理好之前,也就那10个气功师知道信号是啥---- 莫非,这10个人在没有facebook,没有twitter甚至根本没有互联网的时代就已经有强大的社交网络能够广泛泄露结果?也不是不可能哈。也不知道他们有没有发过什么毒誓。

欲知后事如何,等我有空。

Wednesday, August 13, 2014

现代有多摩登

Modern这个词,几乎和汉语里的“现代”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就是说,基本上,看见modern,翻译成汉语现代不会错,看见现代翻译回modern也不会错 (作为专用名,譬如现代汽车,那不算)。
 
现代/Modern的英文字典解释有几样:
1. 当前,或者刚刚过去的。 那么如果说当前时间是t,  现代就是(t-\epsilon, t]
2. of, relating to, or characteristic of a period extending from a relevant remote past to the present time 这个比较有意思了,说(t-x,t) 但是这个x 不一定很短了。比如现代史,一般从十六世纪就开始算“现代史前期”了,这个中文又称它做“近代”。(也许因为early modern 叫早现代也不好听,叫前现代又像是pre-modern?) 
3.  based on or using the newest information, methods or technology. 基于最新的信息,方法或技术。这个就是说是在另一个尺度上 -- 如果一个技术很多年都没有什么突破,那就算它很老了也能算现代,就是没过时的意思。

我们说什么东西要现代化的时候,是用第三个意思。但是几乎在其他任何场合,“现代”都不够当前。甚至摩登这个词,本来是现代的音译,听起来很古老很过时,尤其的不当前。

在说到艺术的时候,当代艺术对于普通人基本上就是“我所搞不懂的艺术”的意思。 现代艺术呢,基本上是“刚刚过气的上一辈当代艺术家搞的艺术”的意思。因为它们刚刚过气,所以好处是已经过时间的洗礼,有一部分成为了新的学院派,经过课堂教授比较广为人知,也就不再算是离经叛道了。坏处是,又没有“古典”那么深厚,又不如“当代”那么潮,而且艺术理论进入成熟期了,不那么容易自我标榜了 -- 你标榜是当代艺术,大概是很难被证伪的,因为当代艺术正在形成期,定义不可能很清楚。定义一旦完成,它就退为成现代了。

有意思的是,"现代之后"有两个选择:后现代(post modern) 和当代。就现在来说, 后现代听起来都是一个过了时的概念了。

Monday, August 11, 2014

讨不了好的词

现实(或实际)在中文里作为形容词真是很尴尬的一个。说一个人特现实(实际),或者特不现实(不实际),都似乎是贬意?
在英文里,似乎practical是个基本褒义的词,而pragmatic至少是个中性的词。

Saturday, July 19, 2014

美国还是最虔诚的国家呀

次在车里我忽然想起来,有一个邻居认真地告诉我猫跑丢的那天她为我祈祷来着。于是我要D同学估计美国以及新英格兰地区去教堂的人口比例。经过好几年的说服教育,everybody is a Bayesian,D同学终于接受这个随便就一个问题瞎猜的游戏而不是简单地回答我不知道了。第一个问题他说大约40%我表示认可。第二个问题有分歧了:虽然我们都认为新英格兰比全国平均低很多,我觉得应该远远低于20%,他觉得没那么罕见。于是我们约定新英格兰地区在20%以上算他赢,15%一下算我赢。调查方法当然都会有争议,但是我表示接受大调查机构的结果,比如有Gallop啊Pew啊,不讨论细节。

网大学习结果:
-- 以每星期或几乎每星期去算,全国平均大约略高于40%,这个数字比较稳定,好几个调查机构的数字都差不多,过去十几年也几乎没怎么变。 如果像我一样把一个月去一次都算成regular goer,那就超过半数了。
-- 虽然我对全国平均40% 的数字一点不奇怪,我对美国各地的区别之小还挺惊讶。本来以为南方州,像阿拉巴马南卡这样的地方,得有90%的人稳定地去教堂,全国平均数得靠他们拉起来,所以我以为新英格兰会低得多。加州呢,考虑到多数拉丁裔移民是天主教徒,我感觉会把数字拉高。事实发现,新英格兰的确低,但也有20-30%, 南方州也不到60%。
-- 比较虔诚的教徒和基本不信的人,大约对称分布: 有略高于40%的人根本不去或几乎不去教堂。中间分子只有10几%: 偶尔去下,不算勤也不算太懒。
-- 很多地方都这么说:受教育程度高的去教堂多。但是,这个基本上以是否受过大学教育为分界线。我感觉这个很可能也是一个两端高的分布,但是读到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人太少了,而大学教育包含的人又太多了。Pew的数据其实已经显示post grad level 的人相比本科学历,比例已经下降了。

很多地方都讨论了调查一般是往上偏差的:信教的人也许没去,但是自己觉得应该去,就说去了。很少有去了的会说自己没去的。不过我的好奇心本来就是在于有多少人算是真正的教徒,对我来说,觉得自己应该去的这些人,在我眼里那就算真的教徒了。

为什么美国信教的人这么多呢?

Tuesday, June 24, 2014

跟加州的法案们耗上了?

瓜嫌女性(或曰大妈)论坛太和谐,不好看。我承认大家都有看吵架的乐趣,今天就看了一系列,觉得吵得还挺好看

世界就是这么小,总能把我们绕进去。

Ron Unz 本来是一个理论物理学的学生,哈佛本科毕业以后去斯坦福念博士。和很多物理博士生一样,他没念完,去金融界开发软件了。他自己搞了个公司叫华尔街分析,后来被评级公司收购。
当然,我并不是因为他的物理出身开始观察他的。也不是因为他最出名的一件事--竞选加州州长,没选上。 一个人最出名的一件事,是他的某一次失败,听起来蛮悲剧的,但这只是wiki的说法。事实上,Unz做的另一件事,对美国社会的深远影响,比参选州长还没选上,可重要得多了。

这是加州另一个开了先河然后吸引了颇多追随者的法案。California Proposition 227是一个1998年的提,改变了英语不够顺溜的学生受教育的方式。这个法案推翻了“双语教学”,而推行英语速成。州政府出钱,一年英语过关,之后就大家都用英文上课,不搞什么双轨制了。至于双语教学好,还是英语教学好,研究者也结论不同,我还没有选定阵营。这个阵营,很多写文章的人也是屁股决定脑袋来选的,所以要我随便看几篇文章就站队实在不容易。
这个法案是61%选民支持通过的(当然,98年的加州,又和今日不同了。正如96年通过了209法案的加州,到今年可能面临通过SCA5)。加州之后,亚利桑呐,左治亚(Georgia是这么翻么)麻省都跟进了 -- 据wiki说,Unz同学都是幕后推手。

 妈呀,我还没切入正题呐!我到底怎么发现Unz同学的呢。他最近(说是最近,其实是几个月前SCA5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时候)发了一篇文章,同样是关于教育的,是关于亚裔在长青藤大学录取中的被压制。里面被他举的反例,是犹太人在曾经的被歧视之后,现在反倒受到了优待。 这个观点发表之后被广泛转载(所以我才会看到)。最近(这回真算最近)他又做了个演讲,又炒起来了。但是之前我没注意到之后的吵架,包括他的网站上读者互掐
http://www.unz.com/runz/asian-quotas-in-the-ivy-league-we-see-nothing/

专文反驳 (这家伙是不是MIT的呢?是不是跟Harvard出身的Unz有宿怨呢?)
https://sites.google.com/site/nuritbaytch/

还有Andrew Gelman 的讨论
http://andrewgelman.com/2013/10/22/ivy-jew-update/

下学期的课上要不要让小本们读这一系列的文章,讨论讨论捏?

Tuesday, June 10, 2014

保证生男!战蚊新进展

新闻里看来,跟蚊子的持久战 又有了新的策略:这次不是让蚊子不育,而是让她光生儿子。反正雄蚊不咬人。
这是最新发在Nature Communication上的,英国人做的,据说能让95%的后代都是雄蚊,于是迅速紧缩蚊子数量。

Roberto Galizi, Lindsey A. Doyle, Miriam Menichelli, Federica Bernardini, Anne Deredec, Austin Burt, Barry L. Stoddard, Nikolai Windbichler, Andrea Crisanti. A synthetic sex ratio distortion system for the control of the human malaria mosquito.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4; 5 DOI: 10.1038/ncomms4977

Friday, June 06, 2014

论西西弗与吴刚生活之异同

西西弗跟吴刚干的活是一样的,而且据称都是因为受到惩罚:西西弗是因为他太狡猾了,狡猾到捉弄天神;而吴刚则跟中国古今很多受罚的人一样,只虚无地有一句”学仙有过,谪令伐树”。什么过?不知道就不要问。

原因不论,他俩的工作都是周而复始的永远重复。但是这两份工作让我选,我觉得伐桂要好一点。西西弗斯推石头的山,是个无名山,因为据我诂苟考证,没有具体地址。这就难以给他配置其他道具。而吴刚,是在月宫,伐的是桂花树,树下面有玉兔,或者邻居还有嫦娥 -- 很浪漫,很值得继续。

这两个故事告诉我们,工作环境很重要,工作伙伴很重要,同事里有些不干活的人或兔子有时也比没有好。

还有一个周而复始的工作,是撞鐘。我又诂苟了一下,发现很多把“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钟”的来源,附会到大休悟由身上。

大休悟由是个日本禅师,名字叫森田悟由,是永平寺64世主持。他年轻的时候曾经跟龙海寺住持奕堂禅师学习。有个故事说森田悟由年青时在奕堂禅师那里学习,敲的晨钟尤其清越纯净。奕堂很欣赏,询问司钟的,森田悟由说自己是用礼佛的心在撞钟,并没有想其他。奕堂很是赞赏,嘱咐他用同样清净的禅心来修行。这个故事给烹饪成了心灵鸡汤,满网络都是,但最多的是把奕堂写成了奕尚的。 但是奕堂是19世纪的和尚,而“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钟”作为民间俗语都已经在《西游记》和《金瓶梅》里出现了,所以应该有更早的出处。这个典故倒的确像是禅宗的,但是网上完全被心灵鸡汤淹没,诂苟不出来了。

Tuesday, April 08, 2014

政治正确的道德绑架和cyber bullying

有感于Mozilla CEO Brendan Eich 被哄下台

 暂时没空填。 今年四月间,Mozilla 当时的 CEO Brendan Eich 迫于舆论压力辞职了。辞职的主要原因,是他在2008年曾经捐款一千美元支持加州prop8立法-- 将婚姻明文限制于异性之间的提案。 一时间舆论哗然。

作为一个支持同性婚姻的人,我感到非常愤怒 -- 不是对Eich,而是对攻击他的人。我实在是受够了美国的政治正确了。 他的政治观点跟他当CEO的能力有一毛钱的关系吗? 这俩者之间的不相干,就好象他上完厕所是不是洗手跟他能不能当CEO的不相干一样。 如果他是一个厨师或是一个医生,上完厕所不洗手会很严重 -- 而相不相信进化论,对厨师来说就完全不重要。是不是一个酒鬼,不左右我喜不喜欢他的画。

在美国有很多事有争议。但是观点的两方经常都能够抬起头做人 -- 譬如支持堕胎权利的叫pro choice,反对的叫pro life. 你给哪边捐款都没有必要感到羞耻。愿意信教的信教,不愿意信教的出门左转,这里有freedom from religion 组织。大家可以互相瞧不上,谁也不用为自己的观点道歉。本来,Eich给Prop 8捐款是一样的,也不需要感到羞耻。这并不是一个-- 至少暂时还不是一个冒天下之大不韪的观点。Prop8之所以能够通过,不就是因为小多半的投票人支持了吗?虽然它可能已经过时,但是远远不至于说支持“婚姻仅限于异性之间”就是一个邪恶的观点。至少没有邪恶到支持奴隶制度的合法性。美国还有那么多“列祖列宗”当年没有反对奴隶制,甚至自己有奴隶的呢 -- 他们必然是坏人么?我们只认为那是历史的局限性罢了。如果现在还有人认可蓄奴,任何舆论痛扁之都是正常的。但是一个人因为持有一个仍然相当普遍的观点,而这观点跟他的工作毫不相干,就被逼得不能不辞职,这不是搞迫害吗?这跟暴徒政治有什么区别?

但是搞笑的是-- 好吧,对很多人来说是很认真的,一点都不搞笑--, 支持同志婚姻的人刚刚威胁过要抵制火狐,最后逼得Eich同学辞职,等他辞职了,捍卫异性婚姻的人气坏了:我们也要抵制!

说起来真是很无奈的一件事。我爱环境,但是很烦环保主义者,很烦green peace。我支持同性恋同等权利,但是也很烦LGBT组织。 我还很烦女性主义者。(我好像有点理解的大学好友了:我不吃黄豆,但是爱吃黄豆芽,爱吃黄豆芽的哪儿呢?那个豆。)

Tuesday, March 11, 2014

seriously, how do you explain this other than bloody plagiarism





According to my theory of (not-so)intelligent design, some lazy bastard merged the code for zebra, deer, hippo and donkey. 

Wednesday, March 05, 2014

whose right and who's right

因为加州修宪的问题,牵到去年加州左派的另一个大举动,当时也是全国新闻热议的话题: 公立学校里的性别自定义法案。加州AB1266法案2013年通过,要求所有公立学校允许中小学生(k-12) 按自己认同的性别来参加活动。
这个“活动”包括体育运动 -- 生物学上的男生,可以自己认同为女生,而参加女队。最让保守的父母担忧的是上厕所,和健身房里的换衣间 -- 天生的男生可以自定义为女生去上女厕所,反之亦然。这下再也不担心走错厕所啦!

我在新闻里听说了很多故事。美国的媒体一向喜欢用真实故事(personal story)来打动人,虽然作为我这种奇葩是喜欢看数据说话,认为个案没有大意义。广播里我听见好几次“非传统性定”义的人表示在此法案通过之前自己在学校里如何不舒服受压抑:明明自己觉得是个女生,却只能去上男厕所,十分别扭,经常只能憋着不上,痛苦不堪。

很多父母开始紧张-- 以前 “非传统性定义”还要医生给个证明啥的,现在完全自己说了算,怎么避免男生随便进入女厕所(反过来的担忧也有,但似乎小一些)?恶作剧的小男孩,好奇心大的青春期男孩,谁能保证他们老老实实男就是男?一个人能不能今天觉得自己是男的明天觉得自己是女的呢?

就我个人来说,美国的厕所反正都有门,其实倒没大关系的---这比没有门,但男女分得清楚的厕所要好得多。换衣间倒麻烦多了,我去的好多地方就是拉个小帘子,很多人都 不太注意,就在柜子前面换了。

我觉得有点别扭的是-- 因为有人觉得上跟自己生物定义上的性相违的厕所觉得别扭被压抑,所以要通过法案-- 那这样改了以后,其他人有没有觉得别扭不舒服呢?女生如果觉得有男生进来和自己用一个厕所而不舒服受压抑,这种不舒服,值不值得解决呢?为什么一些人的不舒服比另一些人的不舒服更重要?  自由派也许会说:你为什么要觉得不舒服?你不舒服是因为你歧视transgender,心胸狭隘,你应该自己调整!保守派也可以说:为什么要我调整?你生来是男的,自定义是女的我不取笑你,不欺负你,但是上厕所别扭那是你的事,你可以调整心态啊!你去男厕所看见别人都是男不舒服,你去女厕所人家看见你是男的还不舒服呢。谁的权利(right)需要保护?自定义为女生的“生物学男生”上女厕所的权利,还是自我认同和身体一致的女生在上厕所时不遇见男生的权利?

我经常用来举例的是天体爱好者--- 人家就不喜欢穿衣服,也没伤害谁啊?最多就是让你们看着别扭点儿,这个别扭,比女生在厕所里遇见男生的别扭要小吧。不就是因为跟大多数人习惯不同吗,就受压抑,非得要求人家穿衣服才能出门。人家穿着衣服也很别扭的,但是只能委屈自己。怎么就不能大家开阔心胸接受他们“真实的自己”呢?--- 事实是,他们人太少了,连个政治运动都搞不起来。

这个法案2014年已经施行。不知道情况如何?也许并没有那么多喜欢恶作剧的小孩。也许大多数小朋友根本不知道有这个法案。不过,如果一个学校的女子足球/篮球/排球队啥的刚好有不少是认同为女生的生物男生,那打起球来也许特别厉害哦!

http://dailycaller.com/2014/02/25/opponents-of-californias-choose-your-own-bathroom-law-fail-to-put-referendum-on-ballot/

Friday, February 21, 2014

回顾加州prop8

 2000年加州通过法律禁止同性婚姻,2008年这个案子在州最高法院等待判决。因为预期可能被判违宪(五月的判决果然是违宪),反对同性婚姻的干脆直接 要求修宪 -- 釜底抽薪啊。你不是想拿宪法压我们么?我等你上方宝剑拔出来一看,原来是条咸鱼!11月,prop8以52%支持率通过。

投票不解决一切问题。路还长 --- 别急,按时间说比较容易。

11.4号修宪通过,11.5号立刻生效。
 好几对儿同性伴侣马上开始诉讼。11.13号,加州最高法院责成当时的加州司法长官Jerry Brown(世界好小,这位布朗同学,就是日后再度出任加州州长,并且否决了SB185,打击了第一次对209法案的挑战的那位。)4天之内给以答复:法官是否应该接受这些诉讼,如果接受,在案子审理期间,prop8是否应该暂停生效?Brown苦苦参详了四天,没过好周末。礼拜一,17号,Brown答复说,prop8不能停,但哥几个赶紧开始审理吧!

11.19号, 加州最高法院接受了几个案子,数案同审。
 咬文嚼字开始了。Prop8 通过了公投,作为宪法修正(amendment)生效。但是,这么大动静,引发了史上花钱最多的宣传战,各路神仙友情出演的,这仅仅是“修正”吗?这是“修改(revision)”!修正么,是说稍微改改,垫个鼻子啥的,修改那就是动大手术了,开胸开颅的,不能直接就上公投啊,得先2/3压倒多数通过参议两院才行。
 但是,啥算修正,啥算修改,并没有明确的定义。
 其他几桩理由: 三权分立。依据宪法和人权法案保护弱势群体,那是司法部门的事儿,不该立法部门管,于是也不该他们来取消  (---说实话这个逻辑我没看懂。要修改法律可不得立法部门管么?)
关键的理由是,prop8剥夺了人最基本的,不可侵犯不可剥夺的权利,这是宪法保证的权利,不能谁多数就随便改了,不然还算基本人权么? --在后来最高法院的意见里,也有同样的看法。
 
2009年加州最高法院开始审理。3.26,法庭决定,宪法修正生效,但之前已经结婚的同性夫妻婚姻有效。

 当然,还有联邦法院哪!
一个新的案子递到联邦地方法院。被告有好些,最有名的是当时的州长史瓦辛格。
 2010年8月4号联邦地方法院推翻了prop8,认为它违反联邦宪法14修正案。不过,法庭搁置了判决的执行,以待败诉方上诉。八月12号,大法官Walker决定在8月18号取消搁置。还没到同性恋人可以重新登记呢,8月16号,第九巡回法庭法庭介入,无限期延长搁置,等待上诉。- prop8支持者自然不会善罢甘休,全美国都知道这案子会上达天庭。不过, 上天的路也得一步步走。

可加州政府不上诉。傻眼了吧!

得,州政府不上诉,别人卷袖子上场了。最初八号法案的鼓动者,和帝国县提起上诉。

案子递到第九巡回法庭。烫手山芋,其实他们也不想接啊。最好是根本就不用判。2011年一月四号,第九巡回法庭判决,帝国县没有上诉的法律基础(都是技术细节)。至于prop8的鼓动者是否有上诉权,第九巡回法庭不敢擅断,转给加州最高法院:根据贵州(不是四川南边儿的那个贵州哈)的宪法,政府自己都不肯上诉的,提案的支持者可以代为上诉么?11月17号,结论出来了,州最高法院认为,可以!

 好吧。看样子还得审。又到新的一年了。2012年2月,第九巡回法庭意见出来了,同意联邦地方法院的意见,prop8  违反美国宪法。
最后,绕了很多弯路,这案子终于到了最高法院。高院的判决那动静可就大了。所以他们经常搞些微妙动作,不直接发声 -- 2013年,6月26号,最高法院说,prop8 的支持者对地方法院的裁决没资格上诉。第九巡回法庭,根本就没你什么事儿,一边儿歇着去吧,说出来的话吃回去。

6月28号,第九法庭取消了对地区法庭判决的执行搁置,同性恋人终于又可以结婚了。

之后,prop8 的支持者还有些垂死挣扎,但大势已去,都没整出啥动静。

真是学习语言的好材料啊!  On June 29, 2013, the proponents of Proposition 8 filed an emergency motion with the U.S. Supreme Court to vacate the Ninth Circuit's lifting of its stay--
先有个判决,判决被缓期了,缓期被取消了,他们又要争取对取消的翻案--我的中文动词都不够用了。上个双重否定就开始糊涂的狒狒,你看见vacate the court's lifting of its stay of a lower court's ruling,晕过去了吗?


公平的平,平衡的平,平均的平, 还有打成平手的平

这几天加州修宪的新闻又搞得我坐立不安。---- 好希望它震动朝野,可惜没有。甚至,在华人圈子里的动静都没有上次一个相声演员说错话惹出来的那么大 (虽然他完全没得罪我,而且我现在已经死活想不起当时他到底说了啥得罪的中国人)。当然,也许上次他得罪的是全球各地中国人。

作为一个保守(非政治立场)悲观谨慎的家伙,我采取的行动是,开设了一个维基页面介绍背景。加州209法案的维基页面 
基于维基网只能用冠冕堂皇的语言,而且还会被别人修改,我在这里把自己的笔记留下。
( 其实wiki刚出来的时候我就想去玩,但是现在连当时的帐号都不记得了。只好现注册了一个。)

加里福利亚州209法案批准于1996年11月,此法案修正了州宪法,禁止州政府机构在雇佣公务员,公共服务合同签订和公共教育中考虑种族,性别和族群因素。 此法案使加州成为全美第一个禁止公立大学在录取时参考种族因素的州。接着华盛顿州,密歇根州和內布拉斯加州也先后通过了类似法律,一时有风卷云涌之势。

此法案通过以来,加州大学的亚裔入学比例飙升,当然其他族裔会不满。但是研究表明,其实对其他族裔未必真的是坏事--- 各大学的毕业率升高,包括少数族裔的毕业率: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非裔毕业率提高了6.5%,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毕业率增加了一倍,从26%增加到52%。因为,如果是照顾种族才录取的,可能是拔苗助长,除非在毕业时的要求和录取一样因种族而分(在不远的将来这未必不可能),否则照顾录取的学生在强校毕业就有问题。

这法案一通过,自然有很多反对者-- 毕竟投票时也有45%投的反对票。2011年, Senate Bill 185 提案允许加州大学和加州州立大学在美国宪法第14修正案许可的最大限度内,在录取时考虑种族,性别,族群等因素。此法案在加州参众两院通过,但被州长杰瑞·布朗否决(回头去州长facebook赞他一下--更新:已赞)。
 2012年,此法案再度受到挑战。州参议员Hernandez提交Senate Constitutional Amendment 5(SCA5) 意图删除209法案中关于高等教育的语言。2014年1月30日,SCA5在加州参议院投票通过。州参议院由28名民主党和11名共和党议员组成,投票结果依党派划分:27票赞成,9票反对,3票弃权。SCA5提案将进入下议院等候票决。目前(2014年)下议院也是民主党多数。如果在下议院通过,此法案最快可以进入2014年11月的选民投票,超过半数支持就成为加州宪法。

 打个岔:上一个举世关注的加州公投是 Prop 8 。算了,这个回头还是另开一个贴写吧,太长了。  

相关法律和案例

Fisher v. University of Texas --- 这是美国关注AA的人一直追踪的一个案子,因为还是悬案。
德州女生Abigail Fisher 和 Rachel Multer Michalewicz 于2008年申请德州大学落选,虽然她们的成绩优于很多入选学生。她们起诉德州大学,认为大学有种族歧视,违反了宪法第14修正案。地区法院支持大学政策,此判决得到第五巡回法庭支持。2011年菲舍尔的律师上诉至美国最高法院。2012年最高法院将此案发回第五巡回法庭重审。

Grutter v. Bollinger
这是2003年美国最高法院支持在大学录取中采取平权的一个标志性案例。涉案的大学是密歇根大学法学院。最高法院的判决认为,录取中可以对少数群体给予优先,但必须针对每个申请人的个案具体对待,考虑综合因素,而不是预设名额。法庭的多数意见由桑德拉·戴·奧康納法 官起草。判决表示,美国宪法不禁止法学院出于为教育得益于一个多样化的学生群体的专门目的,而在录取中参考种族因素。法庭认为法学院意图保证足够数量的少 数族裔学生的确是一个专门目的。法庭预期25年之后,大学录取中平权应该不再必要。 此案被认为是对1978年的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v. Bakke一案意见的支持。

Gratz v. Bollinger 这是2003年美国最高法院关于大学录取的另一个案例。相比其他几个相关案例,此案争议略少,以6比3判决密歇根大学在本科生录取中对"代表不足的少数族裔"直接加分是违反宪法的,因为直接加分则不可能对申请人对多样化的贡献有个体考量。

加州大学董事会诉巴基案
这是1978年美国最高法院关于平权与大学录取的一个标志性案例。在此案中,法庭支持了平权,允许大学在录取时将种族作为参考因素之一,但是不能够根据种族预设招生名额。

这三个案子总结起来就是这样:“照顾是可以照顾,你不能白纸黑字明说啊!都是聪明人,该怎么办,知道了吧?”

好吧,虽然我写blog的宗旨是离题万里,但是这次一开头就没切过题:
中国人想要的是公平竞争:fairness
政客宣传的是平衡:balance  你们亚裔把好学校都挤满了,不利于民族大团结嘛!
AA支持者想要的是平均:even 你们的娃进30%,俺们的娃就也得进30%
最后的结果是各方势力较量。最后谁能打赢?靠人数,靠资金,靠策略,会打成平手吗?



Friday, February 14, 2014

君子不器

东东枪在微博上说: 君子不器。但能做个好器,也不容易了。孔子跟子贡说:“汝,器也。” 似乎也并不是骂街。

我忍不住评论了下 ---- 英国贵族范儿是 A gentleman has no profession. (然后自己觉得这是“君子不器”的很好翻译。) 但是对于干事儿的人,说他professional 也是夸他。 

中文里面类似的既褒又抑的还有:

夸艺术家,说他是艺术巨匠,独具匠心。  这里匠是好词儿。
批评一个人没有创意,沦为只会工艺而不懂艺术,又说他成了匠人了,有匠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