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看见别人说起的书。想起以前看过的另一些书,和朋友说过的一些话。
年青的时候胃口好。我又想起《约翰克里斯多夫》里面提到德国人对的音乐胃口强大,不是最优秀或符合他们口味的音乐也能够消化下去。年青时候我也是这样,不对胃口的书我也能发狠读完。譬如《挪威的森林》。虽然我已经不记得书里说什么了。我只记得有很多人说好,而我为了能够底气十足地说它不好,硬是一鼓作气在一周之内读完的。其实我也说不出它如何不好,只是它跟我几乎是完全正交没有共鸣。
提到这个正交而没有共鸣,想起一个朋友。他成年以后还保持着一些执拗,或者说理想。有时候为了表现他与某个现象的完全格格不入,几乎会像个少年一样的反其道而为之。我调侃他说,你为了与你反对的东西完全负相关,则行为还是被你反对的东西所左右了。一个真正内心独立强大的人,应该是行为完全出自自己的判断,而他的行为与流行趋势并不会在总体上正好相反,而是长期来说基本正交不相关,而某些时候或某些细节也许刚好符合,有些刚好相反。
说到这里又想起前一阵看的老书《Class: a guide through the American status system》。这本书很有趣,我已经提到好几次。中文好像翻译叫《格调》,但“格调”本身还是有高低之分,基本上高比低好。而我觉得class的作者并没有觉得上流社会比中产阶级或无产阶级一定好,而是每个阶层都有其可笑可悲之处。作为外来者,看这书完全是娱乐性的,因为我并不属于其中任何一个阶层。但是对于一个土生土长的美国人,大约在看的时候难免能够对号入座,看见自己身上不可避免的阶层标记,因为那是深深渗入你的习惯,饮食,审美的(说到这里,想起张大春在《小说稗类》里举的一个例子。某大叔去上海,特地装扮得十分上流人物,结果被小偷一眼识破扒了他的兜。他十分纳闷自己是哪里露了破绽。小偷最后揭秘说,是因为他掏出高档香烟的时候在烟盒上敲了敲,表明平日吸的并不是这等烟,烟丝不够紧密,需要敲打敦实。这当然是小说家言,就算该大叔最近十年吸的都是哈德门,只要年青时候有这个敲打香烟的习惯估计也是改不了了。)每个阶层都是可笑的--而且简直是无可奈何地可笑,因为不论你成功地往上爬还是不幸降级也逃不出这个系统。 终于,这本让人笑也许也让某些人不安的书,到了最后一章,又给了一些安慰:在这里他写了一种叫做Xclass的阶层。他们不符合传统阶层的分类,比较特立独行,而他们被划分于这一阶层更多地由他们的行为决定而不是他们的家庭出身和熏陶。啊,美国人民终于看到了出路。这个阶层,中文翻译里是不是直接叫X阶层了呢?最早的译本出来的时候,装逼这个词还没有广泛流行。现在,我觉得这个阶层完全可以叫做装逼阶层,事实上,按照作者描述的特征,这些人虽然另谋出路,但是几乎和其他阶层一样的浅薄可笑。书中提到的一个例子是社交场合的着装。为了表示自己不鸟这一套,Xclass的人一般会故意比要求的要减一档次。要求严格正装(blacktie)呢他们可能会穿西装打普通领带,要求职业装他们就省略领带,要求职业休闲(business casual)他们就干脆完全休闲。我给这个阶层打上装逼标签正是看到这里得出的结论。搞了半天你这不还得看人家的要求行事吗?你的行为不仍然完全由别人左右了么?这么故意地要和大众区别出来,太没有底气没有主见了。如果真的不鸟这个社会的无聊规范,结果应该是始终着自己的装,或许有时over-有时under-dressed, 偶尔也许刚好正和乎要求。
我又想起DP曾经说起某些貌似特立独行的行为其实完全是出于从众--从自己小环境的小众。比如艺术学院的学生奇装异服,比如在大学里当个左派。搞摇滚留长发。叛逆少女涂黑色指甲油。--有点新意可不可以啊?考虑逆反一下你那个集体吗?跟整个大众比,也许是出格的,但其实完全湮没于自己周围那个小众。想最安全地隐蔽在环境中,要穿上的保护色应当模拟你周围的环境而不是大环境,所以即使地球上7成以上是海洋变色龙也不是海蓝色的。---- 当然,也有些团体的形成是观点或行为相似的结果而不是原因。那是另一档子了。
终于翻完了《王国维传》。看得很艰涩,所以没法细看。作者陈列了很多材料,但是我还是没看明白他怎么成的国学大师又怎么成为清朝遗民的。年青时候,他明明向往新学,后来也自学了外语,读了很多西方哲学。他成为国学大师,似乎除了自己很爱读书爱钻研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原因了。早先并没有见他对清这个朝廷有什么正面感情,而对西方的学术这么向往的他,为什么偏偏这么反对共和呢?我可以理解反对激进的革命而倾向于渐进的改良,但是书里引用了那么多王的书信和日记之类,还是没有让我明白他的思路。
以前看《红楼梦评论》,印象最深的是他特地引了宝黛最后相见的一节,(黛玉听见要去宝钗,自己恍恍惚惚,跑去问“宝玉,你为什么病了?”宝玉笑道:“我为林姑娘病了。”这一段。)当时迷惑的是,几乎所有号称热爱红楼梦的人都说前八十回和后面的风格迥异,简直一过80回就读得满嘴沙子无法下咽似的。而且,在网上看人说的也多了,好多都是“你怎么可能觉察不出来呢?这么明显!"的态度。第一遍看的时候还小,根本不懂得欣赏笔墨,只是看情节罢了,自然没有发现80回前后有什么迥异,只记得不爱看夏金桂那几回(我还记得夏金桂喜欢吃骨头肉,让我很生气,因为我也喜欢吃)。后来再看,已经知道了这个说法,所以也不灵验。我诧异的是,王国维总不是不懂得欣赏文学的粗人,何以他引80回之后的文字,好像根本没觉得这有什么问题?貌似他是把120回本当作整体来评论的么。他说“如此之文,此书中随处有之,其动吾人之感情何如!凡稍有审美的嗜好者,无人不经验之也”。现在的事后诸葛亮们,则恨不得说“凡稍有审美的嗜好者,无人不能觉80回前后天壤之别”。
说起红楼梦,又不禁想起四大家族,虽然也许都该算“上流社会”,但也有“格调”差异。薛家有钱,但中国传统轻商,钱跟钱,体面程度是不一样的,还是皇上赏的为最上等。贾家玉堂金马,假装是书香门第,貌似格调略高些。
DP在豆瓣上推荐了一篇陆兴华说汪晖的文章,有人回复引用了徐晋如《红朝士林见闻录》里面一则,说李慎之以前就说过汪晖的文章是唬人的洋八股而已。这一则还算是士林八卦,我一时好奇,便诂苟了一下此见闻录。结果把我给恶心到了。随便看了几则,偏偏看到的内容无聊猥琐,不过是把长舌妇背后说人家私生活的话用文言包装一下。譬如什么Z姓女星出自风尘,人们以为是赵薇,其实是演蓉儿的,那大约是指周迅吧--还不肯明说。什么“我若为金庸,宁不如吞苍蝇哉”。出自风尘又如何呢?何况他大概也只是耳听途说的八卦新闻罢了。又说什么陈染和女司机有关系,人家的私生活,与你何干,背后几个酒肉朋友吃饭是要扯扯嘴皮子也就罢了,还要落在笔墨上,一个大男人也好意思。提到某个女诗人就更绘声绘色了,好像自己在现场一样。有个署名漆雕氏的评论说,“可与世说新语同观,刘书雅谑,此文缺德。明清才子习气,文体佻达,取法不高,时堕恶趣”,真是精准。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bd
ReplyDelete我倒发现我年青的时候胃口也没比现在好多少。好些那时候不喜欢看、看不进去的书现在看得津津有味。有些以前爱看的书现在倒是奇怪自己怎么还爱看过这个呀?
ReplyDelete你这是口味变化,很正常呀。我说那时胃口好,或者当说牙口好?明知不对自己脾气的书,一咬牙也就看了,好像挑战自己一样。现在才不折腾自己,喜欢的书还看不完呢,怎么会故意看不喜欢的书。
ReplyDelete刚一进来,大喜,有这么多可看!结果这么快就看完了。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