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August 17, 2016

《慢》 —— 舞台理论,观众,与慎独之关系 (3)

这一切跟慎独有什么关系?

据国学普及家说,慎独并不是 “独自一人也要坚持道貌岸然,别人前风度翩翩人后就挖鼻孔抠脚丫” 的那个字面意思。 慎独是说要真诚面对自己的内心。但往深里想,我觉得这最后,本质,是一码事儿。一个人如果能真诚面对自己的内心,知道自己的“道”是什么,再由这个道来决定行为,那他的行为自然不会因为是否有“十目所视,十手所指”而左右。 所以,"君子",就是一种特殊的物理粒子,此类粒子的特点是,不受测不准原理的约束——无论有没有观察者,它都按自己的方式运行。哎呀呀,必须得注册这种粒子的名字。将来打败“智子”的一定是“君子”。

之前在舞台理论里,已经出现了两种观众:大众(喜欢道德圣人)和小众(喜欢反道德),而追逐或讨好两种观众群的,也相应出现了两种舞者,分别以Berck和Pontevin为代表。君子慎独,就是审美观不为大众或小众左右,只为自己内心而舞的意思。他既不需要迎合一个大众,也不需要做出离经叛道的姿态去迎合小众,他的“道”是自定义的,故而不可能脱离(原来这就是“可离非道”)。

所谓古代舞者和现代舞者,因观众从眼前可视到不可计数而改变舞种,但都是需要为观众而调整舞姿的。米兰认为现代舞者已经献身于舞台,也就是没有幕后了,永远在舞蹈。那他们其实可能保持行为的一致性。但即使没有两面性,即使他们在暂时没有观众的时刻仍保持旋转,也算不上是慎独。

关于君子慎独,费曼是这么翻译的:
Nature does not know what you are looking at, and she behaves the way she is going to behave whether you bother to take down the data or not.

《慢》 —— 舞台理论,观众,与慎独之关系 (2)

 其实昆德拉又不知道,不能抗议——所以,我应该学小姑娘,亲近地管他叫米兰嘛。虽然,我连他签名的书都没有一本。

米兰在小说里提出的理论,之所以特别为我喜欢,纯是合了我胃口。正如杜森说,小说是奇谈怪论的好载体。因为小说提供了一个不严肃的谈话氛围。一个理论出现在小说里,只需要有趣,不须严密,不须完整,不须自洽。米兰同学的理论,很少让我拜服——让人拜服的理论不如激发人联想的理论好玩。何炅对吴奇隆说,我们节目的粉丝比你的多多了,可就是没有你跟粉丝的互动那么热烈,这是咋回事呢?吴奇隆跟米兰,有共通之处,虽然米兰并不跟我互动。

米兰说,有一种人是天生的舞者。人生对于他们就是舞台。电视直接导致了观众的改变,他们不再是对着现场观众,而是对着无形的屏幕后的观众而舞。政客必然是舞者。不过,这是自媒体出现之前的小说—— 当下最红的舞者是Trump吧? (原来汪峰的反义词是Trump。)而且他都不需要你提供舞台,用twitter就够了。He may be clumsy and awkward by all classical standards, but he's got the spot light.

Pontevin提出了舞台理论。在他理论的原始版,舞者总是在跳圣母舞—— 他们比谁都更善良公正有同情心,随时准备牺牲自己。但他的小朋友Vincent 很快就观察到,其实Pontevin自己也是一个舞者,虽然他并不打算圈大众粉。在他的小圈子里,观众口味不同,所以他不用假装圣人—— 跟盲流你要装上流,在上流社会你要表现接地气,才能吸引眼球。

当下的政局和民调表明,其实大众也并不只是喜欢道德标兵。不管媒体怎么一次次地指出他舞姿的灾难性错误,有足够多的观众其实很欣赏这个新的舞种。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 政治不是打仗,know your enemy, know yourself 不够,还得know your audience.

《慢》 —— 舞台理论,观众,与慎独之关系 (1)

 昆德拉的书,是难得的当代外国文学作品里,能抓到我的。以至于在十几年前意识到这一点之后,我甚至都舍不得再看他的书,担心看完了没得看。那时候我没意识到的是,自己后来根本没心境看书。

但是偶尔,有一些上不了网,不想融入当前会谈,又恰巧有图书馆在旁边的时候。我溜达到书架旁边,看到了昆德拉的名字,和一本很薄的书,“slowness”。打开一看,字大,margin大,简直是给老年人准备的large print edition。于是我坐下来开始看 (然后发现好像自己看过开头,而且这次觉得不是de javu,是确实看过,只不过上次也只看了开头)。

之前看不记得是哪一年,但是,肯定是选秀节目里有人把木心的小诗“从前慢”唱成民谣之前。说到这里,我忍不住扯开:有些民谣歌曲,几乎全靠歌词,简直像一个裁缝,缝条麻袋状裙子,全靠漂亮的印花。作为作曲人的主要贡献,只是找到了这个美丽的印花布而已,这也算是创作人吗。

绕回来。《慢》的开头,还是跟他以往的书一样,明明没有什么情节,但是能吸引我看下去,只能说气场比较合。但是往下走,在他的作品里,我只能给三星——还是好看的,只是没有看过的几个长篇那么好。语言上我没法评价——这是他第一次用法语写作,我又看的是英译本,这中间打了多少次折扣。

概念上,跟以往一样,昆德拉总能提出一些有意思且并不深奥的想法。他的想法从来不让我豁然开朗或者拜服,但是好像个朋友的信那样可读。对,他的书我读得从来都不快,但是不着急。这次他关于速度的讨论并不是很新鲜—— 95年您就嫌快了吗?那时候网络才刚出现,没有twitter,微信, fast fashion还没有泛滥,全球各类选秀节目还没有出台,明星也没有像流星雨一样年年下。如果20年后昆德拉才写这个题目,应该比那时不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