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November 26, 2021

从福身王说起

 今天从开头说起。基本上是按简写本“The Mahabharata: A shortened modern prose version of the Indian Epic by K. Narayan " 翻译过来的(没按字面,略有发挥),细微的添补基本上来自wiki的学习,人名也约莫参考的是wiki上的写法。昨天说的般度是第三代了,今天说的福身王般度的爷爷。

福身王是月亮王朝一个古老王国的统领(这个王国地处印度北方邦,该邦最有名的地标就是泰姬陵)。一日,他在首都象城的郊外游猎,于恒河岸边邂逅一位美丽的少女,一见钟情。他向她求婚:我是象城的国王,你愿意嫁给我吗?少女也为他的英俊身姿折服,回答说:可以,但请悉听我的请求。我若成婚,必随心所欲,任何举动不得受人辖制,即便是你,也不能有所质疑。如你应允守信,我便做你妻子,不离不弃。福身王毫无犹豫地接受了条件,顺利迎娶了美女。

婚后一年,美丽的妻子诞下一子。谁知婴儿刚刚落地,王后就他在河中溺死。福身王既惊且疑,但因为婚前的约定,不敢问询。接下来的几年,王后不断怀孕生子,但每次婴儿出生,她都立即将他在河中溺死。而每次王后从河边返回宫中,脸上都带着神秘而满足的微笑。福身王满心疑虑。但除此怪诞的杀子恶行,王后在其他方面是一个无可挑剔的妻子。福身王害怕一旦开口讯问就会违背婚约,失去爱妻,只得隐忍不发。

到了第八个孩子出生的时候,王后又出发去往河边。福身王悄悄尾随。眼看妻子又要儿子溺死,福身王忍无可忍,喊道:手下留情!万万不可!

王后平静地回答:好吧,我可以放过他,但你我缘分已尽,也该是我离去的时候了。

福身王请求:如果你一定要走,至少告诉我这一切的缘故。

王后说:我本是恒河女神。我化为人形,是为了完成天命,生下这八个婴儿。我选择你做他们的父亲,因为此间只有你配得上。这八个婴儿,是八婆苏(小财神)。他们前世犯下罪孽,偷了極裕仙人的如意神牛, 被贬谪下凡。他们向仙人赔罪,苦苦求情, 获得宽恕—— 到人间只需蜻蜓点水,可以即刻死去而返归天界。只有主犯神光需要经历完整的人生。他此生将有无上成就与荣耀,但注定无偶。现在,我要带走他,但到了合适的时候,我会将他归还于你。

福身王急问:何时?何地?

恒河女神抱着婴儿消失在河中,没有回答。

每个古代文化的传说似乎都是这样的,需要其中角色自以为是的free will来完成它的预言/前缘注定。

俄狄浦斯就不用说了。这里也是。恒河女神本来就不会溺杀第八个孩子,因为他获得的惩罚就是需要在人世界完整地走过一遭。但她仍需要演这出戏,等福身王来阻止她,不然她承诺的不离不弃怎么办?她从来就没打算跟他过(他的)一辈子啊,生完老八就完成任务了。 但命中注定,福身王必然是不早不晚第八个婴儿才忍不住叫她手下留人。)

多年以后,福身王来到河边。恒河女神带着一位少年现身,对他说:我已将他养育成人。他名叫毗濕Devavratha/Bhishma)。他从师極裕仙人,熟读吠陀经。他会成为一个伟大的将领,而且智勇双全。带他走吧。

福身王满心欢愉地带着毗濕回宫,将他立为储君。

四年之后,福身王在打猎时追逐一头鹿进了树林,在林中偶遇一位美少女,再次堕入情网。

他问少女何方人士,缘何在此。少女说,她是渔夫之女贞信,与父亲在河上摆渡。福身王向少女贞信的父亲请求迎娶少女。渔夫提出条件,要求她的子嗣继承王位。福身王无法接受,闷闷不乐地回到王宫。

王子毗濕觉察到父亲的忧愁,便问:父亲何事烦恼?孩儿愿为父王解忧。

福身王回答说:我为将来——我们王国的将来——担忧。你是我唯一的儿子。如果你有什么不测,我们的王朝就会终结。书云:独子尤无子。你整日习武,必是猛将,但刀剑无眼,战场上的事谁又能说万无一失呢?

王子十分不解,私下请教父亲的宠臣。这才得知福身王想迎娶渔家女,却又不愿剥夺他储君的身份。纯孝的毗濕体谅父亲的两难,找到渔夫的茅屋,对他郑重承诺:渔家女的子嗣将会继承王位。渔夫思虑深远,又问:那我外孙之后呢?

“那自然是他的儿子”,毗濕回答。“如果你担心我的子孙会跟你女儿的后代争夺王位,我发誓终身不娶。此誓言天地共鉴。”

渔夫满意了。从此以后,毗濕被称作天誓

天誓于是对贞信:那么就请您入宫吧。从今往后,您便是母后。

贞信后来生了两个儿子花釧王奇武王。 在他们父王福身王死去之后,花釧王继承了王位,战死。又继承了王位,并且在兄长天誓的帮助下,娶了邻国光明之城的公主安必迦安波利迦 公主们虽然貌若天仙,但和兄长花釧一样,还没有留下子嗣就翘了。这说明,渔夫外公的忧虑并不是没道理的。

( 看起来整个王朝,女人往往是幕后最重要的操纵者。第一代有贞信,第三代是贡蒂。而且她们都是在嫁给国王之前就有子嗣的——剧透了。)

 (我说“毗濕摩被称作天誓” —— 其实毗濕摩的意思就是天誓,他之前还有更长的名字,是Devavrata/Pitamaha/Gangaputra。所以本来这里应该是“Devavrata/Pitamaha/Gangaputra 发了那个誓言,因此后来又被人称为毗濕摩,意为天誓”。但是我没找到那些原名有啥现成的中文版,觉得无关紧要。反正普通人看见毗濕摩并不知道意思,就直接用毗濕摩当作原名了。)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